住惯有暖气的北方人,来到没有地暖、暖气的南方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
我就是北方人,冬天到南方出差,那感觉让我终生难忘。
冬天去南方出差,是十几年前的一月份,从北京到合肥。当时穿的是长的羽绒大衣,皮靴子。到了合肥之后,被安排在我们系统的宾馆住下了,这里的条件还不错,宾馆有空调,感觉冷的时候就开着空调,这样还可以。
当时出门基本都是车接车送,很少在外面,所以还感觉不到什么。有一天,去肥西的一户人家采访,他们家住两间小平房,屋子里特别冷,我去了之后手都伸不开,只好先要了一杯热水暖暖手,等手能写字了,才开始正式工作。
后来他们见我太冷了,就建议我去外面坐,那天有太阳,确实外面比屋子里暖和一些。那天中午,我们也是坐在外面吃的午饭,吃的什么已经记不清了。
合肥的工作完成了之后,又在当地同志的陪同下去了安徽省的贫困县金寨县。那是个山区,更冷。住在县里的招待所,条件也有限,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不敢脱衣服,因为被子是潮的,脱了衣服更觉得不舒服。
那次出差大概十天左右,真正体会到了南方冬天的阴冷,是那种骨子里的冷。出差回来我就病了,不得不吃中药调理。后来,我真的害怕南方的冬天了,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是不会冬天去南方的,真的是怕了那里的阴冷了
冷,往骨头里冷。尤其是下雨的南方,比我们北方零下二十几度都冷,我们的冷是干燥的冷,回家了就好了,有暖气。而南方是湿冷,回家,还要等空调热,杯子里都阴冷阴冷的。
我是河北人,算是地道的北方人。大学是在安徽合肥读的,对我来说算是到南方了,而且大学宿舍没有暖气。
大一第一个学期我就后悔了,感叹自己选大学草率了。选择大学时,要不就待在北方,要不就再往南点,到广东会不会好点?安徽的冬天没有暖气真的冷死了!而且是那种刺骨的冷,阴冷!
记得有次快期末考试了,我在大教室上晚自习,上身毛衣,羽绒服;下身毛裤,外加带绒的运动服。在老家,冬天在屋里穿着秋衣秋裤都出汗,在学校可好,直接把我的双腿冻的麻木了。
如果说,我的感觉是和个人身体素质有关,那我再举一个同学的例子。他是吉林长白人,在9月份入学时,说过一句话,我们把他当了四年笑话:“安徽9月份还这么热,到了冬天我都不用穿棉袄”,结果冬天到了,这个小伙直接废了,白天不敢在室内,因为室内比室外更冷。整天裹着一个被子在宿舍阳台晒太阳。
有个笑话说的是,南方父母不同意孩子去北方上大学,说北方太冷了,殊不知北方有一种东西叫“暖气”!
我是北方人,在南方生活的十年之久。感受是:北方没暖气真不能过,南方没暖气真不难过。
本人生长于鲁西农村,说北方的冷,那是刻骨铭心,甚至是童年的阴影。
鲁西的冬天是真冷。一到冬天树木花草全部凋零,到处一片光秃秃的。北风一吹,彻骨寒冷,真的吹在脸上就像刀子割一样疼。
那时候都穷,御寒措施有限。家里窗子糊上,厚门帘挂上,密不透风;一家人搬到又大又宽敞的火炕上,别说睡觉还真暖和。若是大人,天冷窝在炕上闲也蛮舒服的。可是,活泼好动的孩子是憋不住的,必然要呼朋唤友跑着玩去。可是,起床就是难事。那时孩子们都穿自家做的棉袄棉裤。早上棉袄棉裤冰凉,就不想穿。于是,大人有时把棉袄棉裤给暖在火炕上,有时给拿到灶台的火上给烤热乎,这才会高兴地穿上起来。待吃饱喝足后,约上小伙伴玩,一通打闹追赶后,身上热得汗涔涔的,脸却冻得红彤彤,更要命是汗消下去,浸湿的棉衣又冷又硬,穿着很难受。因为保暖不到位,手、脸的经常露着、吹着冷风,大人孩子都会出现冻疮。有的冻手,手指肿得不能弯曲,手背肿得像发面馒头,又痒又痛,忍不住抓挠,挠破了又流水,之后还会结疤;有的还冻脸皴脸,脸上冻出紫红的疙瘩,皴得一道道的,不光痒痛,还毁容。
这种状况直到生活条件好了才慢慢改善。其中最大的改变是暖气。北方每年11月开始就集中供暖,供暖后室内温度可达30多度。什么概念?就是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炎热夏季;出门羽绒大衣、棉靴、棉帽从头到脚全副武装,进家脱光,背心短裤,吃冷饮,毫不夸张。在北方,这虽然看似不正常,但人们再也离不开暖气了,温度一旦低到20°左右,就喊冷了。
那时候都穷,御寒措施有限。家里窗子糊上,厚门帘挂上,密不透风;一家人搬到又大又宽敞的火炕上,别说睡觉还真暖和。若是大人,天冷窝在炕上闲也蛮舒服的。可是,活泼好动的孩子是憋不住的,必然要呼朋唤友跑着玩去。可是,起床就是难事。那时孩子们都穿自家做的棉袄棉裤。早上棉袄棉裤冰凉,就不想穿。于是,大人有时把棉袄棉裤给暖在火炕上,有时给拿到灶台的火上给烤热乎,这才会高兴地穿上起来。待吃饱喝足后,约上小伙伴玩,一通打闹追赶后,身上热得汗涔涔的,脸却冻得红彤彤,更要命是汗消下去,浸湿的棉衣又冷又硬,穿着很难受。因为保暖不到位,手、脸的经常露着、吹着冷风,大人孩子都会出现冻疮。有的冻手,手指肿得不能弯曲,手背肿得像发面馒头,又痒又痛,忍不住抓挠,挠破了又流水,之后还会结疤;有的还冻脸皴脸,脸上冻出紫红的疙瘩,皴得一道道的,不光痒痛,还毁容。
这种状况直到生活条件好了才慢慢改善。其中最大的改变是暖气。北方每年11月开始就集中供暖,供暖后室内温度可达30多度。什么概念?就是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炎热夏季;出门羽绒大衣、棉靴、棉帽从头到脚全副武装,进家脱光,背心短裤,吃冷饮,毫不夸张。在北方,这虽然看似不正常,但人们再也离不开暖气了,温度一旦低到20°左右,就喊冷了。然而,南方呢?就我所在的地方云南大理,全国人民都知道四季如春,即便是冬天,一般一天的最低温度都是0度以上,最高温度也有十六七度。所以,这里没有暖气,很多人家连空调也没有,因为没用。冬天温度低的时候,在家习惯用个小火盆或小火炉;出门穿个羽绒服即可,而且还不要加厚的,否则中午热得你穿不住。大理冬天风大,但是吹到脸上不冷,更不会疼。因为气温高,冬天人们的活动不受限,而且物产丰富。只要你走出门看看,到处鲜花盛开,绿意盎然;农民伯伯的田里,各种青菜应有尽有,而且因为经霜打后,特别甜嫩好吃;露天草莓香甜可口,宾川橘子、橙子正值大量上市季,质优价廉……
现在,我们是住惯了南方,爱上了南方。
我是北京人每到冬天家里有暖气,温度都在22°以上,在家穿个T恤就可以,有时感觉室内温度太高还要开窗通风透气。出门自驾车开启暖风,虽然室外气温有时是零下10°,在北京身处室外的机会很少,一件羽绒服就轻松过冬。
我在上海常住过两三年,对于上海冬天深有体会,不太适应上海冬天的寒冷,上海每年冬天有2~3个月时间,虽然低于零度以下的天数不是太多 ,但是上海湿度比较大,对北方人来讲更加寒冷,白天在写字楼里有暖风,外出也是开车有暖风,这和北京一样,但是到了晚上回到公寓,此时更加思念北方有暖气的房间,上海的房间即使开了空调也很难把房间烘烤热,感觉窗户,墙壁永远都是冰凉的(邻居家也不一定开空调),当卧室暖和一些,卫生间厨房还是很冰凉的,洗澡也需要勇气。冬天洗衣服也很难干,需要在空调下吹...,电热毯和热水袋有时觉得比空调更实用。
早上在KFC或金拱门会发现很多大爷大妈不点餐却占据很多位置,听说这些人是来这里取暖的。
冬季也去过广州,昆明,成都等地出差,有些酒店中央空调是没有热风的,如果去跟前台反映房间冷的问题,前台的回答都是可以再提供一套被子的。
冬天北方人去南方真的有点不适应,感觉北方人不如南方人抗冻。
体验出乎意料,南方人怕热,北方人怕冷。
1,北方人怕冷。以前在福建,部队里都是来自天南海北。就两个哈尔滨人(一个是佳木斯)。福建人过冬,许多人毛衣都不用穿,脚上沓着拖鞋,而这两个老伙计,10月底就裹上了军大衣。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有冷的概念。在东北,10月份,冰天雪地,如果穿戴不是严严实实,会出人命的。
第一次到北方,同行的就是这个哈尔滨的战友。我随身携带的,是两件毛衣,几件秋衣。到了上海,战友命令我,必须到商场买一件防护服,否则不许往北走。拗不过他,只好去买一件,250元,半个月工资,蛋疼。
我只不过到天津,很快就知道什么叫冷。46次列车到天津,正好凌晨4点,最冷的时候,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子一样。不可能想到带手套,于是提着旅行袋,感觉到自己的手没有感觉。
最恐怖的是有一次,睡觉正香,突然窗户被刮开,狂风灌进房间,简直是天崩地裂一样。
防护服,一穿就是二十多年。感谢哈尔滨。
2,南方人怕热。为什么呢?因为南方人知道什么叫热。同样在天津,真的不热。准确的说,就是天津的热,没有几天。甚至最热的天,早晚也不热。
我们家,装了几个空调。到了夏天,受不了了,就打开空调,老婆不乐意了,好像她的职业就是关空调,气得我目瞪口呆,责问,既然不用,买它干嘛?不光如此,连电扇,都不愿意给我吹,借口是怕空调电扇把嘴吹歪了,得了吧,一辈子空调电扇,从来没有歪过嘴。
现在,天津越来越热,时间也越来越长,年龄也大了,钱也多了,老婆政策放宽了一点。不过想想以前吃的苦,到底气难平。
3,我老家江苏启东。不南不北。恐怕是全国各地最热最冷的地方。我们国家的几个火炉,都是长江沿线。热的特点是闷热,热的时间长,三个月都不止。
冬天,没有暖气,体验是房间里面房间外面一样冷,被窝外面被窝里面一样冷。这一点都不是夸张,冬天,我们经常到外面取暖,也就是嗮太阳。说被窝冷,有诗为证: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人家杜甫是成都,也是长江一带。
好消息是,这里四季分明。闽粤两广,四季如春,就显得单调,没有了夏秋冬。北方,除了夏天就是冬天,稍微好一点,只有老家,四季分明。
我想,24节气,应该就是以长江一带为准,不知道是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