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暖丰电热科技有限公司主营:家用采暖设备,电热膜,电地暖,电采暖,电供暖,石墨烯地暖,石墨烯电地暖,石墨烯墙暖,石墨电地暖,智能电地暖,墙暖,电暖器,电暖画等

营业时间
周一至周六 8:00-18:00

联系电话
18137195000

工厂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

两会五大委员关于清洁供暖的提议加快南方供暖

日期:2020-06-08

委员:周宏宇建议加快”南方百城“发展供暖市场

 

淮河以南到长江沿线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武汉等101个重要城市(以下简称“南方百城”)。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常委、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指出,“南方百城”集聚了14%的人口和27%的经济产出,该地区冬季气候阴冷,但受限于南北供暖线设定,未能发展集中供暖。而到2020年,“南方百城”具备供暖条件的潜在家庭为451-1266万户,到2025年将增至1778-3125万户。

他建议,要加快在上海、重庆、武汉等“南方百城”发展供暖市场。“南方百城”的供暖市场预计在2020年可以带来新增基建投资2352亿元,2025年将达5.8万亿元,2020年这将拉动就业30-65万人。

“可采取先试点、分步走,逐步实施的策略。第一阶段考虑中东部省会和重点城市,优先拓展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合肥、长沙等大中城市供暖市场。第二阶段考虑西部省会和重点城市,向重庆、成都、贵阳等城市拓展。最后覆盖其他地级市和重点县域。”周洪宇说。

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提振投资就业

周洪宇指出,加快发展我国“南方百城”供暖市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发展“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愿望。

“南方百城”集聚了14%的人口和27%的经济产出,该地区冬季气候阴冷,但受限于南北供暖线设定,未能发展集中供暖。

根据电商数据,2019年家用暖气片的销量同比增长430%,主要来自上海、南京、武汉等南方城市。部分南方城市先行先试,如合肥的市政集中供暖已覆盖11.5万户居民,武汉市热电联产满足了2万户居民的供暖需求,杭州使用燃气采暖的居民为7.6万户。

周洪宇援引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南方城市供暖市场》课题组的测算数据指出,到2020年,“南方百城”具备供暖条件的潜在家庭为451-1266万户,到2025年将增至1778-3125万户。人民群众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希望尽快发展“南方百城”供暖市场。

第二,发展“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有助于大力促进疫后有效投资、保障就业和提振国内市场。

周洪宇指出,疫情对“南方百城”产业与经济发展受冲击较大,亟待疫后重振。

首先,能促进消费。如果“南方百城”居民的潜在供暖需求得以满足,按照课题组常规情景估计(见表1),到2020年,如果采取分户自供暖,潜在采暖家庭将达到1266万户,将拉动包括取暖设备购置、家装、能源消费等共计1184亿元的消费支出;如果采取集中/区域供暖模式,潜在采暖家庭为451万户,将拉动能源消费126亿元。到2025年,上述两种供暖模式对应的消费支出将增加到3160亿元和483亿元。

 

关于加快发展我国南方百城供暖市场的建议

其次能够促进投资。一是建设多能互补集成系统;二是建设多能互补能源站、管网等基础设施,其中能源站项目已在杭州、武汉、合肥、扬州、苏州等多个城市落地,平均造价在5-6亿。周洪宇表示,在管网投资上,平均造价为每公里1000-1300万元。如果采取集中/区域供暖模式满足所有潜在用户的需求,到2020年,“南方百城”新增基建投资为2352亿元,2025年将达5.8万亿元。

此外还将拉动就业。按2018-2019年,全国GDP增长1%拉动106万就业估计,2020年将拉动就业30-65万人。其中自供暖模式拉动就业为30万人,如果采取集中/区域供暖模式,将增加就业65万人。

以武汉市为例,周洪宇指出,当地集中供暖实际覆盖2万余户居民,如果2025年满足全市73.6万户居民的潜在需求,将带来20亿元新增消费和448.8亿元投资,直接拉动GDP增长468.8亿元,估计能够拉动30万左右的就业人口。

第三,发展“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是疫后增强城市发展新动能、提升韧性与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径。

周洪宇表示,供暖市场的发展将成为优化城市营商环境、吸引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要素。电子信息、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高新产业高度依赖于安全、稳定的热力供应。

第四,“南方百城”供暖市场近年已初见雏形,能够有效融合“新技术、新基建”,实现未来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具有发展百城供暖市场的重要基础。

周洪宇介绍,“南方百城”已自发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三种供暖模式:

一是基于城市电网、天然气管网进行的以电采暖、燃气热水采暖为主的分户自供暖。

二是合肥、贵阳等城市采取的市政集中供暖,类似北方集中供暖,但由于政策约束,发展规模有限。

三是以现有热源或能源站为主的区域集中供暖,热源依靠现有的热电联产电厂、工业余热、新型热能源及多能互补能源站。这一模式已在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和江苏等多个城市蓬勃发展,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分步推动“南方百城”供暖,优先启动沪宁杭汉等

为此,在今年“两会”上,周洪宇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快发展我国“南方百城”供暖市场的建议》,建议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国家能源局和财政部等部门采取四项措施,推动“南方百城”供暖。

第一,采取先试点、分步走,逐步实施策略。

周洪宇建议,在供暖地域上,第一阶段考虑中东部省会和重点城市,优先拓展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合肥、长沙等大中城市供暖市场。第二阶段考虑西部省会和重点城市,向重庆、成都、贵阳等城市拓展。最后覆盖其他地级市和重点县域。

在发展模式上,周洪宇建议,第一阶段充分利用现有的产能和管道,发展分户自供暖,基于已有热源实施区域集中供暖。第二阶段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开发热能综合利用,投建多能互补能源站,完善相关公用基础设施,形成“以点带面”格局。最后,先行先试城市建成区域能源互联网,并推广典型经验。

在供暖对象上,周洪宇建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优先发展面向工商业用户、基于热计量的供热市场。其次,合理布局居民供暖项目,统筹满足“一老一小”特殊群体的取暖需求。最后,在极端天气、灾害、疫情等条件下,满足“公共服务”属性的民众供暖服务。

第二,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周洪宇认为,应强化政策协同,引导供暖市场良性发展。南方供暖市场已经兴起,需要破除制度性障碍,建立起主体明确、权责清晰的现代监管体系,出台行业政策法规,规范市场秩序。

在可竞争环节引入竞争机制、放开市场准入,在自然垄断环节加强政府监管,鼓励企业有序开拓供暖市场。去除对南北供暖政策的歧视,供热企业在不同地域享有同样的市场主体待遇;在有条件的城市,给予企业优惠政策和投融资支持。

第三,摸清信息,提前谋划,规划先导。

建议由住建、发改牵头,开展供暖市场调查,摸清“南方百城”供暖市场的基础信息,包括各类热源资源量、已建和拟建的基础设施、实际覆盖面和潜在能力、模式与技术路线、各终端用户实际需求与支出、具有采暖支付能力的用户规模、特殊群体规模等。

第四,以大项目为抓手,推动清洁供暖示范工程建设。

周洪宇建议,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牵头,会同财政部,推进多能互补冷-热源系统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清洁供暖(热),鼓励企业开发地热能、水源热能、太阳能、工业余热等,保障供给能力;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开发高效利用清洁热源的技术路线。

 

委员:宋鑫建议开展南方可再生清洁供暖模式

2020年5月2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活动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鑫提出南方也有清洁供暖需求。

宋鑫表示,供暖,北方老百姓都比较熟悉。但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南方也有了冬季供暖的需求。但我们大家都知道,如果采用传统的烧煤供暖,会出现雾霾;如果都用天然气,会出现气荒;直接用电采暖,费用太高。因此这都是一些老大难的问题,清洁能源的推广势在必行。

宋鑫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表示:南方冬季供热确实不宜简单照搬北方做法,在中国节能实际工作中对南方和北方的集中供暖都进行了大量实践探索。对于南方集中供暖,要结合南方地区的地理气候特点、自然环境、资源禀赋条件来进行设计考虑。可利用南方丰富的江河湖泊地表水、污水源、浅层地热能等,开展更符合南方城市供暖需要的区域可再生清洁集中供能模式。区域清洁集中供能是一种先进的市政基础设施,能显著提升综合能效,是现代城市建设中具有标杆意义的绿色低碳能源方案,兼具冬季供暖和夏季供冷,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公益性属性强。区域集中供能项目可有效降低建筑能耗30%以上,推动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支撑地方政府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区域集中供能在技术上可实现零排放,零污染,避免城市“热岛效应”;可减少开发企业配套设施投入,减少总装机容量 20%-30%,减少机房面积 80%,降低系统建设投资。

比如,我们在贵阳是建设的一个特大型清洁供能项目,就是按上述思路结合当地情况采取了一种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充分发挥江河水冬暖夏凉的作用,通过水源热泵系统提取穿城而过的贵阳南明河能量,为城市新区居民提供清洁供暖项目总面积800多万平米,已完成350万平米,服务21000多户居民,全部达产后年节约标煤约5.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3万亩。

除此之外,对于农村清洁取暖问题,宋鑫表示: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生活用能总量已经超过 3 亿吨标准煤,农村用能主要以燃料直接燃烧为主,燃烧效率低,以北方农村散煤燃烧供暖为例,每年供暖能源消耗量约 1.13 亿吨标准煤,热效率仅 30%-40%,不及区域大型锅炉热效率的一半,与区域大型锅炉房相比,相当于每年有 5600 万吨标准煤的能量被浪费。

农村清洁取暖,是为了改善空气质量而采取的能源转化,实际上更是一个帮助广大农民摆脱烧煤、烧柴历史,直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民生工程。各省在推行清洁供暖这项民生工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煤改电”“煤改气”,要根据农村实际,多元发展,结合农村地区当地资源条件与经济状况稳步推进。在我国北方也有不少污水管网,都可以是推广清洁供暖的条件。对一些分散的农村用户来说,可以提供快速加热低成本的供暖措施来实现这种功能。在全国有大量的污水管网、地表江河水源、工业余热和浅层电能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清洁供暖的资源。根据调研,大多都具有规模开发的可能和推广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中国节能清洁供暖业务主要在集中清洁供暖方面。但最近几年,集团公司在农村清洁供暖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有益的探索。集团下属的中环装备公司在河北、山东、山西、新疆实现清洁能源供暖设备销售安装共计 93953 台套,其中包含 67953 台套石墨烯节能速热电采暖炉设备及 26000 台套气代煤设备。目前来看,石墨烯电热技术效果明显,可在分散式供热领域大力发展。

此外,中国节能还为 297 个村提供电代煤工程改造及设备安装调试,为 113 个村提供气代煤工程改造及设备安装调试,受益农民超 37万人。实际节约标准煤约 25万多吨,大量削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环境效益比较显著。

当然,农村地区清洁供暖问题还比较复杂,为解决广大农村地区老百姓的清洁供暖问题,满足新时代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全社会需要共同努力,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务实地加以推进解决。

 

 

委员:陈修言建议利用电网平台,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消纳

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能源央企的责任与使命,也是责任央企的本色所在。华中电网覆盖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四省,承担着我国西南水电、西北新能源以及区域清洁能源的消纳和转送任务,是清洁能源集散和消纳的“国家高地”,肩负着促进我国能源清洁转型的重要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陈修言表示,利用区域电网平台,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能够将我国西部北部更多清洁能源送出消纳,有力促进能源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有利于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有利于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陈修言介绍,华中电网是全国互联电网的中心和枢纽,是国家电网安全的重要支撑。随着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加快落地,华中电网现有主网架已难以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对能源电力的需求。已于2018年纳入国家规划,目前处于分项核准中的华中特高压交流环网工程,是提升华中电网供电能力和安全水平的关键项目。

陈修言介绍,目前华北、华东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基本建成,在带动上下游产业投资、提供就业岗位、减少东中部煤炭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华中特高压交流环网工程总投资390亿元,预计可拉动社会投资近800亿元。工程建成后,除了能够每年为中部地区减少煤炭消耗3000万吨、减少污染物排放24万吨之外,在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提供就业岗位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有力促进“六稳”“六保”工作落实落地。

陈修言介绍,华中地区用电缺口主要通过区外来电解决,电力供给对外依赖程度逐步增大。现有电网网架条件制约特高压直流输送能力,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有待加强。

长治~南阳第二回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建成后,能够确保华中电网5回特高压直流满功率输送,初步测算年增加送出清洁能源电量190亿千瓦时;能够提升晋东南向华中送电能力,满足供需双向要求;能够提高跨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陈修言委员建议,加大我国清洁能源体系构建政策支持力度,发挥区域电网平台优势,加快推进华中特高压环网建设;将长治~南阳第二回1000千伏线路工程纳入国家规划。

 

委员:姜希猛建议推进”煤改生“

一、煤改生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煤改电、改气”面临发展困境

煤炭目前是中国北方地区供暖的主力能源,在雾霾治理的背景下,“煤改电”“煤改气”作为清洁供暖的核心举措得到大力推动,但两三年后,部分地区面临“改不起、用不起、补不起”的困境。天然气资源主要靠进口,煤改气对国家能源安全造成巨大压力。去年以来, “禁煤区” 出现了重新燃煤的情况,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死伤事件,造成不良影响。在农村地区,就地取材的生物质供热应该得到最优先的发展,用于替代农村部分散烧煤。

2、北欧国家生物质供热实现快速发展

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欧盟各国相继开始寻找替代石油方案,生物质能源产业得以迅速发展。2017年欧盟国家生物质供热占最终能源消费量比重大于10%的国家已经有14个,拉托维亚占比最高,为33.21%。芬兰、瑞典、爱沙尼亚、丹麦和立陶宛,占比超过20%。克罗地亚、奥地利、罗马尼亚等国达到15%左右。而在中国,这个比例还不到1%。

北欧的挪威、芬兰、丹麦等国相继实现了在供热领域以生物质为主的能源结构。瑞典在2016年,生物质和废燃料约占区域供热的三分之二。在以风能开发闻名世界的丹麦,其可再生能源结构中生物质能是风能的三倍,在供热领域生物质能排在第一占比35.5%,天然气占比18.4%;芬兰供热能耗中,生物质占比38.3%。在德国,2017年可再生能源供热总量为1620亿千瓦时,其中86.7%即1410亿千瓦时来自于生物质。而且,德国的生物质大部分用于供热,发电所用生物质占比不到供热所用生物质的32%。

北欧的生物质供热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西欧、南欧、东欧地区的生物质供热发展,意大利、法国等相继成为生物质供热产业快速发展的国家。

我国在由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世界大趋势中,在生物质能源起跑线上已经落后,综合全球生物质发展及国内能源需求的增长、消费结构、对外依存度、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等因素,中国都应该比任何国家更加重视发展生物质能源。

3、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可行性

我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理论生物质能资源在50亿吨左右。据中国工程院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咨询报告资料显示,我国生物质能源的资源量是水能的2倍和风能的3.5倍,且分布靠近东部沿海高能耗地区。每年可开发的生物质能源约合12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每年能源总耗量的1/4。然而目前生物质能规模相对较小,还具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在具有资源优势的县、乡镇、村,生物质是一种适合在我国广大农村担当重任的供热能源。从经济性角度来看,生物质供热灵活性最好,稳定性和可控性优于燃煤和天然气,其供热成本虽然比燃煤供热稍高,但是远低于天然气。目前生物质原料的收集、储存、烘干技术以及清洁供暖的工艺技术、设备、环保等已都比较成熟,但是优秀产品和技术的普及率还不够高。在部分市县,生物质供暖已成供暖主体形式,形成以生物质热电厂为中心的集中供热,以生物质锅炉为中心的分布式区域供热,以家用生物质炉具为中心的家庭分散式供热格局。

生物质成形燃料的环保性得到确认。生物质成型燃料属于清洁、绿色、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其在专用锅炉中燃烧,仅需要适当除尘,就可达到与天然气相同的烟尘、氮氧化物排放水平,二氧化硫排放远低于天然气。2017年3月27日,环境保护部印发的关于发布《高污染燃料目录》的通知中指出,规范燃用的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不再纳入高污染范畴。

4、煤改生的迫切性

农林废弃物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将造成重大环境危害。预计到2020年我国农业废弃物产生量将超过50亿吨,其中秸秆将达到9.5亿吨~11亿吨,畜禽粪便将达到41亿吨。如果把这些农业废弃物随意丢弃或者排放到环境中,将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农民焚烧秸秆已经成为造成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是非常必要的。

二、“煤改生”技术路线

1、鼓励农林废弃物富余地区建设生物质成形燃料工厂

秸秆等农林废弃物既是原料也是燃料,通过建设生物质成形燃料工厂,将大量农林剩余物集中收集,制成燃料进行生产利用,即解决了农林废弃物焚烧污染环境的问题,又培育了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型燃料有比重大、品质好、经济运输半径大的优势,有必要加快成型燃料产业发展,培育跨县市、跨地区燃料物流体系。

2、木质垃圾应鼓励回流农村,用于供暖

木质垃圾处理是我国现代城市管理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城市中大量的木制废旧家具和大型木制包装材料等。需要积极引导城镇废旧家俱和大型木制物件的流向,可以将木质垃圾应鼓励回流农村,用于供暖。

3、生物质锅炉用于独立住宅供暖,重在炉具改造和建筑保温处理

我国农村多为独立住宅,基于农村当前经济能力、房屋结构、技术可行性、取暖效果等,“燃料适配炉具”是实现农村清洁取暖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实施生物质燃料炉具供热改造,需要配合采取保温隔热措施实施建筑外墙保温处理。

4、生物质锅炉用于区域供暖,重在完善生物质收储机制和市场化体系。

生物质锅炉用于区域供暖需要生物质较大量的稳定供应能力,因此需要完整的专业化原料收集、运输、储存及供应体系,形成成熟的市场化收储模式,提高收储运效率。生物质锅炉用于工业蒸汽生产也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也较需要很强的原材料保障体系。

5、生物质能源用于热电联产,重在优先供热,提高热电比。

生物质热电联产对燃料的要求较低,燃料的来源丰富、渠道多样,具备燃料成本较低的优势。在热电联产方案选择上,可以优先供热,提高热电比。

三、政策建议

1、明确生物质供热的优先地位

保证生物质热电和纯生物质供热列入国家和地方清洁供热规划,至少应该享受不低于“煤改气改电”的国家支持政策。“宜电则电、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宜油则油”的同时应当明确“宜生则生”。在农业农村结合区域的县域地区,生物质能应该放在首位,优先支持发展。

2、加大农村生物炉具升级改造

推广节能安全炉具。参考德国等欧洲国家近年更换生物质炉具的经验,推广节能安全炉具。提倡炉具的供暖功能与炊事功能分开。炉具本身要扩大炉膛,同时尽量避免正压排风或提高正压排风口的封闭性,最大限度减少一氧化碳泄露可能性。相关部门要出台技术标准,加强质量监管。

推广生物质锅炉。制定城区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排放标准,设立重点示范区,限期改造中小燃煤、燃油、燃气锅炉为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新建中小锅炉推广采用生物质供热。。

3、完善生物质资料保障体系

(1)鼓励建立秸秆等农林剩余物收储体系。采取农村合作社供给的形式,由企业和农户合作组织直接签订长期的收购协议。出台政策鼓励土地向种田大户流转,促进种田大户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有利于规模化收集秸秆。

(2)鼓励生物质成型燃料产业发展。鼓励对农村生物质成型燃料企业及相关产业链企业进行减免税收。加强金融支持、创新供热补贴机制。对成型燃料或颗粒加工企业,各级政府部门要根据财经余力,加大补贴力度。由于成型燃料生产企业常年生产与季节性采暖需求的矛盾,造成企业仓储费用高,建设生物质成型燃料产品和原料运输中应享受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建议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企业可享受农电价格,并免收新建输电线路增容费等相关费用。

(3)垃圾分类及木质垃圾回流农村。建立城镇辖区木质垃圾收运系统,采取市政清扫或清运服务企业收运、委托废旧家具处理企业预约上门回收等方式,形成木质垃圾回流运行机制,让没有重复使用价值的家具流向农村以用于供暖。

4、对生物质供暖设计补贴政策

生物质取暖应该享受和改电、改气一样的补贴政策,甚至补贴力度应高于电和气。补贴方式可以采用对农户补贴,对农机和对秸秆成型燃料锅炉补贴、对热价补贴等形式。

5、加大金融和资本支持

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涉农及中小型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将农村建筑保暖改造和生物质供热改造列入与房贷同等优惠条件的金融服务项目中。

                 建议尽快设计长期低碳发展目标

一、我国目前关于低碳发展的目标设定

低碳发展是一项全球的共同任务,其远期目标是实现全球经济去碳化,也包括中国经济的去碳化,在能源领域就是基本实现淘汰化石能源。低碳发展目标体系的核心是减碳、节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总体目标。

中国已经明确了2030年的低碳发展目标,第一是在2030年左右实现碳排放达峰并尽可能提前,第二是碳强度降低60%-65%,第三是非化石能源占比20%,即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总计占比20%。

但目前中国还没有对2030年后的低碳发展目标做出规划,也没有对我国实现碳中性的目标有官方性的表述。

二、尽快设计长期低碳发展目标的必要性

1、国际社会特别是欧洲国家大幅调高了低碳发展目标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明确要争取实现1.5度温控目标,2018年10月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气候变化1.5度特别报告。该报告指出,要实现1.5度温升控制目标,需要在2050年实现全球碳中和,这比2度温升目标下的2060-2080的目标提前了10年至30年。

欧洲主要国家根据1.5度特别报告迅速着手调整和制定更高标准的低碳发展目标和行动规划。英国2019年6月颁布了修订后的《气候变化法》,将原定的2050年碳排放减少80%调整为100%,也即明确了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法国和德国也陆续宣传了2050年净零碳排放的目标。欧盟委员会也于不久前明确了2050年净零碳的目标。瑞典设定的目标是2040年实现无化石能源,2045年实现碳中性。芬兰立法明确2035年实现碳中性。挪威立法确认2030年实现碳中性。

在低碳路径上,德国明确提出2020年去核,2030年淘汰燃煤发电;芬兰确定2029年淘汰煤电,2030年前实现供热能源碳中性;丹麦则早已经明确了2035年电力和供热系统完全淘汰化石能源的目标,不再使用煤炭和天然气;挪威已经制订了2025年禁止销售燃油汽车的目标;法国和德国则明确2040年起禁止销售燃油汽车;挪威还制订了2026年前峡湾地区的船舶必须实现碳中性的目标。

这些路径的明确,促成这些国家以及欧盟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低碳技术创新十分活跃。实现近零碳发展的水泥制造技术、低碳炼钢、碳捕获和存储技术(CCS)等一些针对碳排放的技术也在快速发展。这对我们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国际竞争力构成严峻的挑战。

考虑到未来技术竞争,我国也需要尽快推动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商业化进程。这样就需要一个未来明确有力度的低碳发展目标,使得产业和研究机构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2、能源转型目标的设定将深刻影响产业发展和国际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风电光伏等低碳相关的技术在全球已经处于领先地位,全球范围的大规模减排有助于我国技术出口。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国际能源研究所公布的《能源企业全球竞争力报告2017》中的数字,全球最有竞争力的新能源公司,中国占了57家,占据绝对领先位置,远大于传统能源公司中中国企业入选个数。全球新能源发展市场,将为中国能源行业走向全球领先提供广大的机遇,超越传统能源大国的领先力。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快速加大,我国资金走出去也必将成为主流。2016年我国对外投资达到了1700亿美元,自2010年以来年均增长率16%。存量达到1.8万亿美元。我国在国际上的投资将持续快速增长将是一个基本趋势。目前我国对外投资中有三分之一是与碳排放密度较相关的行业。由于目的地国未来的CO2减排需求,投资于化石燃料项目,将面临很大风险。投资清洁能源,不仅有利于投资的回收,而且有利于提升形象,打造更好的投资空间。因此,设立良好的长远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目标将有利于引导低碳领域的投资和研发,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3、设立良好的长远绿色低碳发展战略和目标将有利于中国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合作理念与实践而不断丰富,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气候变化影响的未来,完全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我国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国,需要身先士卒,和其他国家一道打造较低升温的未来。我国是巴黎协议的签署国,承诺支持巴黎协议的全球气候变化目标,即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度之内而努力。

明确的低碳发展目标,这有利于各种社会力量凝聚共识,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

三、政策建议

1、尽快研究并制订2035年低碳发展目标

2035年后的绿色低碳目标体系应当包括以下主要方面,一是碳排放总量减排的目标,二是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三是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中的占比目标,四是能效提升目标,五是明确煤炭、煤电和石油生产消费规模的控制目标。

2、对2050年低碳发展目标提供法律保障

中国正在征求意见的《能源法》和正在起草中的《气候变化法》应当明确2050年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总目标。2050的前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年,应当设立明确的生态文明目标。按照2度温控目标,我国最晚需要在本世纪末之前实现碳中和,按照1.5度温升目标,这个时间可能需要大大提前,我国应该尽快给出一个时间界限。

2050年的目标体系可以以人均碳排放1吨或2吨进行多种情景测算,以此设计中国碳排放总量、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等总体目标,据此设计分行业分地区的碳配额、可再生能源配额,乃至化石能源消费总量配额,燃油排放配额等细化目标,这将对全国碳市场的运行、碳税和碳价的形成机制,以及电力交易市场的建设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3、制订分阶段、分行业、分地区的目标体系

细化分行业、分地区的目标,制订更详细的各省市的碳排放总量达峰路线图。已经有一批省市如北京、四川、镇江、深圳等相继公布了达峰的时间目标,并制订了相应计划,应推进全国各省市尽快出台达峰的总体目标和实现路径图。

非化石能源20%,30%、50%的实现时间需要细化,再依此细化出各省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目标,这个目标配额将对电力市场的设计和运行带来关键性影响。

从技术路径上说,能源转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性目标:第一阶段,无煤,第二阶段,无油,第三阶段,无气。应当积极鼓励提出无煤市县的目标,然后提出碳中性城市和地区目标。鼓励先锋市县开展相关规划工作。

十八大五中全会报告曾提出建设近零碳排放示范区工程,该项工作应及时给予总结,并加大宣传推广,纳入各省市低碳发展重点工作任务中。‍

 

 

委员:李朋德建议向深地进军,加快清洁能源科技攻关

能源被喻为工业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也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最关心的话题。“‘六保’里面的重要一条,就是保粮食能源安全,因为粮食是人的依靠,能源是产业的支撑。”

李朋德日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长期以来,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都很高,受全球疫情影响,运力下降,石油炼化厂也不能全面开工。国际石油价格像过山车一般不稳定。“因此,保能源安全,成为当前要强调的重点。”

值得高兴的是,第一季度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入力度,产能有所提升,新区新层油气有重大发现,尤其在超深层油气勘探和开发上有重大突破,页岩气和页岩油的产量进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3月26日,我国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圆满成功,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这将为中国能源安全保障提供新的支撑,也会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李朋德分析,清洁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不仅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领域,而且关乎未来发展主动权、产业竞争力和能源安全。为此,要高度重视能源资源安全,加紧提升石油天然气的储备能力和生产能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加紧推进油气替代计划。

李朋德坦陈,在干热岩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探测利用上,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能源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备受关注,急需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目标,加快布局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系统梳理并制定短板技术攻关路线图,集中攻关,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力争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突破。”李朋德说。

“由于疫情影响,今年财政吃紧,大家都做好了过苦日子的准备,但我们还是呼吁,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不能一刀切,对已经执行、快要见效的项目,还是应保证持续性,否则很可能会贻误战略发展机遇期。”李朋德说。

他建议,在第一批重大专项评估验收基础上,延续部分专项,如油气专项、水专项等,结合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干热岩、潮汐能、太阳能、生物能、氢能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加大科技攻关,同时尽快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提出的深地探测等重大科学计划等,用新技术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来源:科技日报)

能源被喻为工业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也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最关心的话题。“‘六保’里面的重要一条,就是保粮食能源安全,因为粮食是人的依靠,能源是产业的支撑。”

李朋德日前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长期以来,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都很高,受全球疫情影响,运力下降,石油炼化厂也不能全面开工。国际石油价格像过山车一般不稳定。“因此,保能源安全,成为当前要强调的重点。”

值得高兴的是,第一季度我国进一步加大了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投入力度,产能有所提升,新区新层油气有重大发现,尤其在超深层油气勘探和开发上有重大突破,页岩气和页岩油的产量进一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3月26日,我国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圆满成功,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这将为中国能源安全保障提供新的支撑,也会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李朋德分析,清洁产业作为新经济增长点,不仅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领域,而且关乎未来发展主动权、产业竞争力和能源安全。为此,要高度重视能源资源安全,加紧提升石油天然气的储备能力和生产能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加紧推进油气替代计划。

李朋德坦陈,在干热岩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探测利用上,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能源部分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受制于人的问题备受关注,急需以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目标,加快布局基础性、前瞻性研究,系统梳理并制定短板技术攻关路线图,集中攻关,给予相对稳定的支持,力争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突破。”李朋德说。

“由于疫情影响,今年财政吃紧,大家都做好了过苦日子的准备,但我们还是呼吁,对重大科研项目的管理不能一刀切,对已经执行、快要见效的项目,还是应保证持续性,否则很可能会贻误战略发展机遇期。”李朋德说。

他建议,在第一批重大专项评估验收基础上,延续部分专项,如油气专项、水专项等,结合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干热岩、潮汐能、太阳能、生物能、氢能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加大科技攻关,同时尽快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提出的深地探测等重大科学计划等,用新技术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

电暖百科

联系方式丨CONTACT

  • 全国热线:18137195000
  • 传真热线:17737179666
  • Q Q咨询:304758408
  • 企业邮箱:304758408@qq.com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